2016/04/06芒果日報--黨國黑幕--落魄投靠陳炯明,喧賓奪主挨砲轟

160406芒果日報--黨國黑幕--落魄投靠陳炯明,喧賓奪主挨砲轟

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的原因:陳炯明孫中山分歧真相

【芒果日報/黨國黑幕揭發中心】我們都知道馬英九執政八年跳票事蹟,罄竹難書,不斷地遭到鄉民與立委的炮轟;那曾經在1922年政見跳票的孫中山,他可是受到真槍實彈的砲擊!沒錯,這就是國民黨課本當中栽贓抹黑的「陳炯明叛變」!

在社長讀小學的年代,生活與倫理課本都會放一則愛國故事,這則愛國故事就是孫中山被陳炯明的部隊砲擊,結果倉皇登上永豐艦避難,接著為了要塑造蔣介石是孫中山接班人的印象,就特別強調蔣介石登上永豐艦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這課文教小朋友說「陳炯明就是叛軍」,其實,這是國民黨整套造假歷史當中的一環。國民黨洗腦都是洗整套的,除了中小學課文之外,還配合戲劇、電影,整套洗腦順便抹黑。

孫中山自己想搞分裂政府,沒有軍事武力,找陳炯明合作。陳炯明是個對中國民主懷抱期待的革命分子,他一向主張聯省自治,對民主制度有所堅持,對於孫中山的亂搞毀民主及迷信武力統一十分不以為然,兩人漸行漸遠。

就是因為孫大砲自己也是個政治跳票、食言而肥者,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是南北兩個政權對峙,孫中山為表明自己「天下為公」的心跡,多次對外界放出話來,只要「獨裁」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台,他也將同時下野。6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佈辭職。於是一時間,社會各界紛紛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現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 實現國家共和統一,其中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聯名要求孫中山下台。但出乎意料的是,孫中山斷然拒絕辭職。頓時,社會各界大失所望,中山民望迅速下跌。


現在,我們會指責馬英九的六三三政見跳票,當初承諾要捐薪水的馬英九,完全違背諾言,但是孫中山,當年承諾下台而不下台,這種賴皮法,根本就是國民黨的道統。陳炯明手下猛將葉舉,砲轟驅逐孫中山,說明白一點,意思就是逼孫中山兌現他的政治承諾,試著想想,在1922年的中華民國,政見跳票就是直接遭受砲擊!但是今天的國民黨有受到教訓嗎?從上到下,厚顏無恥,甚至在中常會說被人民唾棄,是台灣人民對不起他們,其實也不意外,因為有個荒腔走板的祖師爺孫中山,就會有一堆貽禍千年的垃圾信徒,不信等著看好戲好了!
 


20160404

導讀: 在人們印象裡,陳炯明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派,罪證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轟總統府」事件,逼得孫中山化裝逃往上海。然而,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陳炯明是北洋時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吒風雲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在人們印象裡,他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派,罪證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轟總 統府」事件,逼得孫中山化裝逃往上海。然而,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孫陳二人為何決裂?炮轟總統府是否真實存在?當時廣州百餘平民究竟喪命於誰的火炮 之下?將近百年前這迷霧重重的事件,我們努力以尊重歷史的理性態度,撥開迷霧,展露它的真容。


  陳炯明與孫中山因護法運動而開始合作,這裡的「法」是指孫中山19123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當年的孫中山對陳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賞,他曾感慨說:「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孫中山還曾以「狼、大、快」三字喻陳炯明的革命作風,粵語「狼」字比喻勇猛進取。


  最初被外界知曉的孫、陳二人分歧是一次選舉。


 19214月,兩百多名議員召開非常國會,在孫中山堅持實行記名投票要求下,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權限,卻沒有任期。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大總統一人獨斷,孫中山被選舉為非常大總統。此舉遭到陳炯明的反對。


   陳炯明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應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達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此時廣州舊國會議員只有200多人, 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簡直是在自毀法律!陳炯明質疑道:「這和之前北方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在北方出現「偽政府」的情況 下,在南方「建立」「偽政府」,用一個不符合法理的「偽政府」去反對另一個同樣不符合法理的「偽政府」,這是非常行不通的,結局只有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 爭之中。


  陳炯明反對孫中山任職,拒絕參加就職典禮。


  自此,二人政見分歧開始明朗化。


  但實際上,早在1909年陳炯明加入同盟會之時,二人政見及民主理念的不同就已為日後決裂埋下了隱患。


  秀才出身、個性溫和的陳炯明雖加入信奉革命、激進的同盟會,然而與眾多革命黨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負是把革命當作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建設」,這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大部分同盟會員「革命至上」、「革命流血至死」的心態和主張完全是兩條路。


  孫中山是「武力統一派」中徹底的中央集權主義者,他的理想是以領袖權力為核心的大一統。當時孫中山的政治主張是「中央集權」,要以「北伐」這種暴力武力方式來顛覆北洋政府統一中國,成立中央政府。


   陳炯明則主張「聯省自治」,先在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建立與其相仿的聯邦政制,以「南北妥協」的和平手段來謀求中國永久的統一。這與當時部分學 者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認為,美國的崛起正是因為獨立戰爭後,北美13州脫離英國,經過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聯」,進而建立「聯邦」的這段歷史。這些 學者認為,美國的這段歷史為久經戰禍、渴望和平統一的中國人提供了一種可行選擇。既然南北政府都無力統一全國,與其南北內戰,不如各省先行自治,之後,再 實行聯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訴諸武力、民眾免於生靈塗炭而最終實現全國和平統一。

陳炯明晚年

  陳炯明一直對聯省自治非常推崇。19212月,他 在《建設方略》一文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近世以來,國家與人民之關係愈密,則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寬簡為治,一切政事皆與人民有直接之 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為謀之。若事事受成於中央,與中央愈近,則與人民愈遠,不但使人民永處於被動之地位,民治未由養成,中央即有為人民謀幸福之誠意,亦 未由實現也」。


  而孫中山認為,中國剛從清朝封建社會的皇權主義走出,需要的是區別於皇權主義的「一黨專政」及以「軍政」、「訓政」的思想來統一中國。他要求所有黨員要在「絕對服從黨魁」的黨章下簽字,發誓效忠領袖,他甚至認為人民是「無知可憐」的幼兒,革命黨則是保姆。


  他說:「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帝民之說,由此而來。這四萬萬皇帝,一來幼稚,二來不能親政。我們革命黨既以武力掃除殘暴,拯救得皇帝於水火之中,保衛而訓育之,則民國的根基鞏固,帝民也永賴萬世無疆之休。」


  陳炯明認為所有黨員要在「絕對服從黨魁」的黨章下簽字效忠,本質上與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沒有不同,只是君主換成了黨魁而已。


  孫中山的民眾保姆說,也遭到陳炯明的批評,他認為:「政府把國民當成『無知可憐』的幼兒,那人民就永遠會是長不大的『無知可憐』的幼兒,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政治。」


   陳炯明對於以自治治理國家有深入的思考和實踐。1909年,他就在家鄉創辦《海豐自治報》,倡導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同年當選為廣東諮議局議員, 開始了其政治生涯。在他從政期間,明確係統地提出「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議草案」,建議設立城鎮鄉地方自治研究所,遴選精通政治人員專門研究城鎮鄉自治辦 法,推動自治進行。擔任議員期間,他先後提出《革除衙署積弊案》、《廢除就地正法案》、《籌辦城鎮鄉地方自治案》、《禁絕一切賭博案》等切合實際並極具操 作性的提案。


正是基於上述長期的政治實踐積累,使得陳炯明可以很輕易地指出孫中山觀點的破綻,並批評道:「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屬君政時代之口吻,不圖黨人襲 而用之。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為極則,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機會,專靠官僚為之代治,並且為之教訓,此種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國行之數千年,而未 有長足之進步。」


  兩人對於「政治」這一詞彙的理解也有較大分歧,用吳佩孚的話來說:「余信政治的要諦在於道德,而孫先生似認為政治是一種技術。」崇尚傳統道德立身的陳炯明寧願失去權位,也不願意背棄自己對於民眾的諾言。


   對於蘇聯的態度,也是兩人產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1920年列寧密使波特波夫,曾經專門拜訪當時在中國南部軍事實力最強的陳炯明,表示願意全力支持他 統一中國,但是要放棄外蒙,承認外蒙獨立,並表示蘇俄可將儲存在海參崴的軍械供給粵軍使用,遭到陳炯明嚴詞拒絕。而孫中山則與蘇聯一直保持密切聯絡,陳炯 明對此,從來不贊成。他認為外交政策的基礎「不在強權而在公理,不在抗爭或報復,而在訴諸國際之間同情及其相互之利益」。


  19216 月,堅持武力統一中國的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葉舉為前敵總指揮,開始第二次粵桂戰爭。陳炯明認為此刻中國民眾甚苦,不能再輕易發動戰爭,且將 士疲憊,軍費不足,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仍然主張先定省憲,再議國憲,先確立民治的基礎,再循序漸進地推進統一。


  在遭到陳炯明的消極抵制後,兩人摩擦不斷升級,以致孫中山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與競存共事。」競存是陳炯明的字。有傳言說他曾把手槍交給黃大偉,令其刺殺陳炯明。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傳到陳炯明那裡,兩人嫌隙於是無法彌補。


  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於1946年後才公開於世的機密文件中,廣州美國領事報告,19224月中旬,因北伐軍入湘不成功,改道攻贛,孫中山在梧州的軍事會議席上,說南方有三人──陳炯明、唐繼堯、趙恆惕──都該受到嚴厲處罰。英國領事亦有同樣的報告。

  1922321日,陳炯明的親信、粵軍參謀長鄧鏗從香港公幹回省,在廣九車站突然遇刺,兩天後身亡。國民黨官史一向說鄧鏗是被陳炯明暗殺的,但實際上在這關鍵時刻刺殺者究竟是誰呢?

   密切關注局勢發展的美國副領事在當年44日有一份報告說:「關於謀殺鄧鏗的動機,我從外國情報探得兩報告,一說是廣西系所為,另一說是國民黨,以警告 陳炯明而下毒手。」英國總領事在422日也有一份報告說:「國民黨謀殺陳炯明的參謀長鄧鏗,現已為眾所周知的事實。」


  隨後陳炯明因表示無法接受孫中山令其參加北伐,以及不能籌措到500萬元軍費,而被孫中山免去粵軍總司令、廣東省長、內務總長職務,僅保留陸軍總長職。
  192259日,孫中山在韶關大誓三軍,北伐行動如箭在弦。他委任陳炯明的部下葉舉為粵桂邊督辦,試圖以高官誘惑分化陳家軍。葉舉並不領情,卻在10天後突然率領60多營粵軍開入省城,成為廣州城的實際控制者。


   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是南北兩個政權對峙,孫中山為表明自己「天下為公」的心跡,多次對外界放出話來,只要「獨裁」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台,他也將同時下 野。6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佈辭職。於是一時間,社會各界紛紛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現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 實現國家共和統一,其中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聯名要求孫中山下台。但出乎意料的是,孫中山斷然拒絕辭職。頓時,社會各界大失所望,孫 中山民望迅速下跌。


 陳炯明對此也非常反感,他認為「我們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政府,無非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民主憲政,現在既然 《臨時約法》已經恢復了,我們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儘管北洋政府幾乎同時宣佈實施孫中山堅持恢復的《臨時約法》,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應該宣告成功了,孫中 山仍然不顧陳炯明的反對,堅持要通過軍事北伐,暴力推翻北洋政府。


  在兩人矛盾一觸即發的時候,孫中山警告粵軍幾個下級官員說:「告訴你們的長官,不要以為據守白雲山,便可胡作非為,我立刻上永豐艦,升火駛入東江射擊你們,連你們的根據地也一併剷除!現在東江水漲,永豐炮艦可以直行駛入陳炯明的老巢!


   在此情況下,615日深夜,粵軍高級將領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武力驅逐孫中山下台。陳炯明聽聞後,立即派秘書帶著他的親筆信勸葉舉他們千萬別輕舉妄動。 信中說:如果孫中山出兵北伐大獲全勝,大家都會有好處;如果失敗了,我還可以以陸軍部長身份將部隊調返東江,收拾殘局。葉舉當著陳炯明秘書的面將信擲落地 上,說陳炯明書生之見不知軍事,並讓轉告陳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容不發。陳炯明收到回復後,據說一怒之下打碎茶杯。
陳炯明手下猛將-葉舉


  616日凌晨, 葉舉開始行動。他們提出的要求,與蔡元培等社會名流所提出的相同,就是請孫中山兌現他與徐世昌一齊下台的諾言,並非想致孫中山於死地,所以在開炮前讓人打 電話向孫透露了消息,讓其趕快逃跑。孫中山離府後,粵軍圍攻總統府,守軍拒不投降,就開了三響土炮,以作威懾。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宣佈和叛軍開戰。根據當 年香港中英文報紙報道和英、美兩國外交官的相關記載,1922617日,孫中山以海軍大炮炮轟廣州。


自己政治跳票導致蒙難,怪誰呀??

  當時海軍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得到 海軍司令的命令,由於沒有海軍司令的下令,在孫中山下令放炮後,一時沒有士兵敢動手,孫中山氣急之下,索性自己動手親自發炮,「孫大炮」由此得名。孫中山 炮擊廣州後,胡適曾批評說:「遠處失了全國的人心,近處失了廣東的人心。孫氏還要依靠海軍,用炮擊廣州城的話來威嚇廣州的人們,遂不能免這一次的失敗。」 在遭到社會輿論的批評後,孫中山只好於89日乘英國炮艦離開廣州,避入上海法租界。





  近年來,多位歷史學家研究,「六一六事件」發生之時,陳炯明絕對不是主謀。孫中山炮轟廣州後,陳炯明還禁止部下組織大規模的反擊,讓孫中山安全離粵,實際上救了孫中山。


  陳炯明與孫中山公開決裂後,吳稚暉、汪精衛等人還一度曾想讓他們破鏡重圓,孫中山念及舊情,又是用人之際,便說「如他肯寫悔過書,可不究既往」,當說客把孫中山的意思轉達陳炯明後,陳炯明當即斷然拒絕,認為自己沒有錯誤,「無過可悔」。


   由於國民黨後來統一了中國,因此陳炯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被視為叛逆者,以至於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陳炯明是靠孫中山起家的,陳趕走孫不地道。實際上,辛 亥革命前,陳炯明就是廣東省諮議局議員,其同盟會身份是秘密的,談不上跟隨孫文革命。孫文是海外革命家,十六年未踏入中國半步,如何跟隨?陳炯明辛亥年組 建循軍,成為廣東都督實至名歸,孫中山和陳炯明的合作實為孫依附陳,而非陳依附孫,或者說兩人結成聯盟互相依附。孫中山在中國廣州自任非常大總統,外界很 少支持和承認,當時給孫中山撐腰的最重要的地方實力派就是陳炯明將軍。


  關於孫陳之爭,在陳炯明死的時候,國學大師章太炎寫了一篇墓誌銘,可作為兩人關係惡化原因的參考。他說在民國六年的時候,孫中山開始自稱大元帥,很快被趕走了,退居上海,後來聽說陳炯明勝利了,就又回來了。由此可見陳炯明並不是依附於孫中山的。


  孫中山靠陳炯明打天下,陳炯明幫孫中山撐起了南方政權。


  如果孫陳二人生前有一出「將相和」,那段歷史固然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國近代歷史也許會重寫。


  但是,道不同不相與謀。真正有著堅定政治理想的仁人志士,決不會因為個人交情而放棄自己追求的真理。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陳炯明親擬了一副輓聯:「唯英雄能生人殺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私情公誼,全憑一寸赤心知。」恩怨功過全由後人評說。


   對孫陳二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誰優誰劣,誰是誰非,自有歷史評說。不過,陳炯明赴湯蹈火的努力最終卻以慘淡失敗謝幕,而孫中山發動的北伐破壞了南北妥 協,失去了一次和平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也撲滅了各地民主治理熱潮及剛剛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這對陳炯明個人來說是悲劇,對國家、民族來說,何嘗不是一大 遺憾?!




芒果日報新聞參考點
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的原因:陳炯明孫中山分歧真相
http://www.timetw.com/48799.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3/12/14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虐殺法輪功學員,當人體標本貨源

2012/09/18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谷開來醋勁大發,張偉杰成了標本??

2020/11/14芒果日報--惡有惡報--親中國衰事不斷,劉樂妍遭酸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