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7芒果日報--台灣正史--平埔族文化演進,遭異族嚴重扭曲

131207芒果日報--台灣正史--平埔族文化演進,遭異族嚴重扭曲

前言

平埔族群是對居住在臺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往昔被日本人清朝人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目前學術界、文化界開始加以調查和研究,社會大眾也改以比以往更中性的「平埔族群」一詞加以指稱,表示由於平埔族並非「單一」的民族,事實上應該是「平埔族群」才正確。

簡介

平埔族大都以社名自稱,例如大甲東社及大甲西社,住民皆自稱為大甲人。或者因為台灣第1大社為台灣社,故此臺灣原住民是最早期自稱臺灣人。爾後取名平埔兩字的原因為:平埔即平地的意思;族群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群是初期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簡易稱呼。
早在漢人17世紀移民前往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

一直到恆春 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社會群體居住著。這些比漢族更早定居於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社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 早期的台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釆」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 是,在異族統治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1]。而且是次等國民待遇,滿清政府: 1.滿族2.漢族3.番,日本政府: 1.日本人2.漢族3.番。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字眼出現在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區別。平埔熟番的稱呼雖然在18世紀中期以後就出現在清朝的文獻中,但主要還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的文獻出現得比較多[註 2]


簡單地說,18世紀下半葉在文獻中出現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東平地與恆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群」隱含了2個意涵:「平埔」與「熟番」。其中「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

分類

雖然自有人類以來,不同的人群之間就對彼此的關係有某種程度的「分類系統」。但是,人類開始以「族」或「民族」來區分人群則是晚近之事,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開始興盛的時候。台灣的所謂「族群分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日本帝國,基於統治的目的,對台灣的人群與土地進行全盤的調查與瞭解,同時也展開了台灣族群的分類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例如將來自中國閩南地區的客家人歸入閩籍,先人居粵東者一律列粵籍等。
起初,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只是以「平埔族群」或「平埔番」一詞概括之,而將人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上。後來,日本學者對文化漸行消失的平地原住民有了較多的認識之後,才瞭解到所通稱的「平埔族群」,實際上包含多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過去90多年來,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相當不一致,有的分為7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
根據今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關於「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並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線,而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歷史過程中,因各族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斷裂線。換句話說,所謂「平埔族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大於某「平埔族」與某「高山族」之間的差異——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且可能本來是同1個族群。

日治時期學者的分類

有關平埔族群的分類,在台灣日治時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統的分類。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布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布而將原住民分為13個部落群。
直到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台灣蕃人事情》(1900)一書中才對平埔族群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台灣蕃政志》(1904),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巴布薩族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馬卡道族10族。
以伊能嘉矩的這個分類系統當作主要的參考架構,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馬淵東一等人也都提出過對平埔族群不同的分類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其中主要的爭議有幾個:
1.     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這2族到底應不應該被歸為同一族(後來的學者比較傾向於將這2族歸為一族,稱之為洪雅
2.     凱達格蘭(Ketagalan)是否是同質性的一個族群,還是應該再繼續做細分。
3.     西拉雅族(Siraiya)和馬卡道族(Makattao)應該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構下新加入的邵(Sao)族,應該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

戰後學者的分類

近年來,學者對於平埔族群的分類,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 1985年的分類中(見Tsuchida 1985),將平埔族群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巴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 (Taokas)、巴宰(Pazih)、巴布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 (Makattao)以及大滿(Taivoan)。
台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提出了714支的看法:邵族、噶瑪蘭

Ketagalan)、巴布蘭(Baburan)、巴宰(Pazi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

 

芒果日報新聞參考點

平埔族- 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3/12/14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虐殺法輪功學員,當人體標本貨源

2012/09/18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谷開來醋勁大發,張偉杰成了標本??

2020/11/14芒果日報--惡有惡報--親中國衰事不斷,劉樂妍遭酸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