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7芒果日報--日治史實--國立公園誰開始??郵票踢爆偽歷史!!!



國立公園誰開始??郵票踢爆偽歷史!!!
 

【芒果日報新聞社/日治史料中心】社長在學生時代,酷愛集郵,集郵的吸引力不只是方寸之美讓人流連忘返之外,最主要郵票也是歷史證據的一環,許多當年歷史縮影、政治局勢都能夠看出端倪,這點式更令人著迷的。本篇引用葉高華賢拜「地圖會說話」的部落格文章,當中就以日本時代的國定公園郵票來踢爆國民黨偽史,國民黨當年一手遮天,想要掩蓋日本時代的建設,將之政績攏為己有,劫收台灣之後只會掠劫不會建設,讓國家公園保護區的構想落後日本四十年,國民黨讓台灣的生態、美景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遭受進半世紀的浩劫,被支那人濫墾、濫伐,且看葉賢拜娓娓道來。

 

而在原文章底下,有網友回覆了這段支那人短視近利,只會了開發,讓國家公園的提案胎死腹中:

 

1961227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第5次委員會議決議建請內政部草擬《國家公園法》,同年49再次決議由專家學者及有關機關組成專案小組研擬 《國家公園法》,並由內政部召集之。時任職於內政部民政司的居伯均先生乃依據各方意見、參酌美國日本情形,研擬第一份《國家公園法》草案藍本,提交專案小 組研商。民國538月簡要12條草案報請行政院核示,隔年由行政院長嚴家淦裁示:「政策上贊成有《國家公園法》,這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很新的法案,能將國 家永久性的制度建立,是很有意義的」,並指示由葉公超政務委員主持跨部會審查委員會,但結果卻以「本案暫以不立法為宜」,而告胎死腹中。當時反對的理由不 外乎「上山下海的開發猶恐不及,怎可劃地為牢,限制開發呢?」,「走遍臺灣南北,沒有一處適合成立國家公園的價值與條件」。


1962年,在《國家 公園法》草案提出審查同時,交通部託前公共工程局規劃完成「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缺乏法律依據而未能推動實施,然其詳實內 容,則是日後規劃國家公園之範例。另外,前中國農村復興運動委員會亦邀請當時任職美國國家公園服務署之專家蘆理博士來臺訪問,經其在臺踏勘數月,於民國 55年提出「臺灣地區設置國家公園及保護區建議書」,報告中建議設置玉山,陽明山國家公園及太魯閣國家道路公園。此仍與1937年日治時代所規劃的3處預定地雷同,唯一改變的是建議將中橫公路闢設為國家景觀道路,而非國家公園。



 

 
當我還是個國中生時,在地理課本上讀到:「臺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 1984 年」,不疑有他。直到我大學畢業後,偶然在一張 1930 年代的臺灣地圖上看到三座國家公園時,著實吃了一驚。

三座國家公園分別是大屯、次高タロコ、新高阿里山,當時稱為國立公園。大屯國立公園算是當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前身,除此之外,其範圍還包含淡水河左岸的觀 音山。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 (次高山即雪山、タロコ即太魯閣) 除了涵蓋當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全部與雪霸國家公園的大部分,其西南角還延伸至霧社。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 (新高山即玉山) 的範圍也比當今玉山國家公園大得多,將阿里山包含在內。

這三處國立公園於 1935 年被指定為候補地,於 1937 年正式成立。事實上,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先生主張再追加恆春半島為國立公園。他在 1936 年的論文中指出,國立公園的選定應著重地景之獨特性。他認為次高タロコ與新高阿里山的同質性太高,倒是恆春半島擁有當時日本國內唯一的熱帶雨林地景,不應 成為遺珠。他的構想,直到 1984 年才由墾丁國家公園落實。不過,至少戰前臺灣已擁有三處國立公園,則是毫無疑問的了。



1941 年,日本郵便的國立公園系列郵票推出臺灣特輯,共計八張。第一組的二錢為大屯山、四錢為新高山 (玉山)、十錢為觀音山凌雲禪寺、二十錢是從新高山頂瞭望南峰的風光。第二組的二錢為清水斷崖、四錢為次高山 (雪山)、十錢為太魯閣峽谷、二十錢為太魯閣大山。

這三處國立公園不只是紙上畫畫而已,也在現地打上界碑了。下面這張圖片擷取自紀錄片《南進臺灣》,可看到「國立公園候補地大タロコ」的界碑。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時,國語課本中有一課是榮民辛苦開鑿橫貫公路的故事。我一直以為橫貫公路是戰後才開闢的。怎麼戰前的紀錄片中,竟然出現這條公路的身影呢?這是怎麼一回事?

開頭的地圖取自《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出版於 1939 年。從這張地圖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臺灣已經存在好幾條「橫斷道路」了。其中,由霧社越過合歡山通往太魯閣的路線,正是當今 14 加上 8 號公路東段的前身 (這兩者不完全相等)。那麼,榮民辛苦開鑿的公路在哪裡呢?

首先,由梨山到大禹嶺這一段公路,應為戰後開闢無疑。再 者,比較上面兩張圖片,我們不難看出戰後的隧道淨空比戰前還高。事實上,戰前橫斷道路的多數路段還不能通行汽車。而榮民在既有的路段上提高路線標準,使之 可全線通行汽車。我們不應漠視榮民的努力,但也不該把開闢橫貫公路的功績全部攬在他們身上。

回到國家公園的話題。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臺 灣總督府擱置對於國立公園的經營。遺憾的是,臺灣的國立公園並沒有隨著戰爭結束而重新開張,就此消失四十多年。直到 1980 年代,臺灣再度把這幾處消失的國家公園喚醒。然而,這四十年正好是臺灣生態被快速破壞的時候。歷史沒有如果,但不禁令人遐想:假如國家公園沒有消失四十 年,也許觀音山就不會變成亂葬岡、梨山也不會被開墾地滿目瘡痍了。


延伸閱讀:
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 (1939)

參考文獻:
早坂一郎 (1936) 臺灣の國立公園,臺灣博物學會會報,26期。
1935
9 20 日敕令第 277 號: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官制
1935
10 20 日府令第 76 號:國立公園法施行規則
1937
12 27 日告示第 345 號:大屯國立公園指定
1937
12 27 日告示第 346 號:次高タロコ國立公園指定
1937
12 27 日告示第 347 號: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指定



芒果日報新聞參考點:消失四十年的國家公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3/12/14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虐殺法輪功學員,當人體標本貨源

2012/09/18芒果日報--支那新聞--谷開來醋勁大發,張偉杰成了標本??

2020/11/14芒果日報--惡有惡報--親中國衰事不斷,劉樂妍遭酸活該